新闻中心NEWS CENTER

行业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核心零部件技术缺失 中国机器人产业受制于人

发布者:test发布时间:2016-07-22浏览次数:1645

机器人网讯:机器人作为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业的典型代表与主要技术载体,被公认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其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技术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从2013年至今,中国连续问鼎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日本、美国、韩国和德国分列第二至第五位。
  中国企业面临双向挤压
  今年年初发布的《2016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指出,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分别进入初步产业化和产业孕育阶段。其中,工业机器人发展已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和中西部四大产业集聚区。根据OFWEEK行业研究中心数据统计,截至2015年年末,国内机器人相关企业数量达到1026家,其中广东省聚集的机器人厂商最多,达到285家,其次是浙江省156家,位列第二。
  到2015年,以珠三角、长三角为首,全国共计有36个城市把机器人产业作为当地重点发展方向,目前,全国各地有超过40个以发展机器人为主的产业园区。

然而,在很多地方规划建设的机器人产业园中,相较而言企业数目、规模都很小,难以形成聚集优势,散、小、乱的现象普遍存在,盲目性和重复建设问题比较突出。

  涌入这一行业的企业确实在快速增加,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司长李东表示,目前,涉及生产机器人的企业超过800多家,但其中超过200家是机器人本土制造企业,大部分以组装和代加工为主,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产业集中度很低,总体规模小。据统计,我国近90%的工业机器人生产企业规模在1亿元以下。
  值得注意的是,当中国企业还在“乱干快上”的时候,外资企业已借助自身优势,迅速分切中国机器人市场这块诱人蛋糕。以瑞士abb、日本发那科公司、日本安川电机、德国库卡机器人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地区机器人企业凭借既有的技术优势,占据了中国机器人产业70%以上的市场份额,并且几乎垄断了机器人制造、焊接等高端领域。
  广州数控董事长何敏佳曾表示,国外公司在长三角、沿海地区的产业链布局很迅速。这些公司起步比中国早,做得比较成熟,他们有充分空间通过降价等方式,挤压国内企业,建议政府在政策制定时要有个指南,考虑一下国产和进口之间的比例,多给国内企业一些政策支持。
  自主品牌与核心技术成关键
  据统计,2015年中国机器人行业本体业务规模总体呈现增长态势,其中上半年80%以上厂商本体业务出现同比增长。但从盈利能力来看,70%以上的企业本体业务处于亏损状态。一大根源在于,核心零部件技术的缺失导致生产成本高企,本土企业的盈利能力不容乐观。2015年,中国机器人行业约75%的精密减速器从日本进口,超过80%的伺服电机和驱动同样依赖进口。
  新松机器人总裁、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理事长曲道奎表示,面对国外的竞争,国产机器人存在着产业技术、零部件空心化、应用低端化、市场边缘化三大潜在风险,而随着外资企业纷纷在我国投资建设生产基地,自主品牌的工业机器人市场正在遭受挤压。
  “从价值份额上看,自主品牌机器人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不到10%;但从台数上来看,自主品牌销量已达2.2万台,国内市场份额占到30%左右,这反映出我国机器人产品整体上仍处于中低端水平。”工信部赛迪研究院装备工业研究所所长左世全指出。
  左世全认为,国产机器人质量可靠性不高是一个主要的原因,“有些产品做出来了,但是可靠性和满意度与国外差距比较大。所以,系统集成商为了保证稳定性和可靠性,在汽车自动化焊接方面不敢轻易使用国产机器人。”
  按照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到2020年,我国自主品牌机器人国产化率要达50%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六轴工业机器人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30%,工业机器人应用量达到80万台。多家机器人企业表示,如此之大的“自主化”尺度,必须依靠政府的特殊政策支撑。建议中央与地方政府分别设立配套财政专项资金,通过融资租赁贴息和风险补偿的方式激发企业对“机器换人”的产业需求,在加强基础理论和共性技术研究的基础上,推进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的应用示范及机器人的试验验证和标准体系建设。


版权所有 © 2016 芯合(北京)数据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京ICP备15046119号   技术支持:东云创达|法律声明|网站地图